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的重要部署,根据《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国务院令第675号)、《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20号),《关于印发残疾人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民发〔2018〕31号)及《福建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办法》(闽政〔2018〕18号)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康复救助办法。
第二条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以下简称康复救助)实行以残疾儿童户籍所在地(居住证发放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的管理体系。
第三条 康复救助原则及目标:
坚持制度衔接、应救尽救。加强与基本医疗、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确保残疾儿童家庭求助有门、救助及时。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平衡,着力满足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需求。
坚持规范有序、公开公正。建立科学规范、便民高效的运行机制,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做到公开透明、结果公正。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政府“保基本”作用,不断推进基本康复服务均等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残疾儿童康复事业,不断扩大康复服务供给,提高康复服务质量,满足残疾儿童不同的康复需求。
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残联组织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格局,基本实现残疾儿童应救尽救;到2025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残疾儿童普遍享有基本康复服务,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第二章 康复救助对象
第四条 本市户籍残疾儿童救助年龄为0-14岁;持有本市居住证的残疾儿童救助年龄为0-6岁;贫困残疾儿童救助年龄为0-14岁。
残疾儿童是指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0-6岁有残疾评定定点医院或三级医院出具的专业医师诊断具有康复服务适应指征的诊断证明(其中孤独症以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省立医院、福建医大附属协和医院、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福州市妇幼保健院、福州儿童医院等6家医院有资质专业医师出具的诊断证明为准),患有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肢体障碍(含脑瘫)、智力障碍和孤独症之一或多重障碍的儿童。
贫困残疾儿童是指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残疾儿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残疾儿童和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残疾儿童。
第三章 康复救助内容和标准
第五条 康复救助包括康复指导、医疗康复、康复训练等康复服务,以及以减轻功能障碍、改善功能状况、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手术、辅助器具配置等。
本办法所称的康复服务是指:
1、康复指导,包括康复咨询、康复评估、康复转介、家庭康复指导、心理辅导和家长培训等服务。
2、医疗康复,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服务。
3、康复训练,包括行为干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运动能力训练、感知觉训练等服务。
第六条 康复救助标准
(一)康复服务救助标准:
1、0-6岁残疾儿童,即截至申请康复救助当年度的1月1日止年龄未满7周岁,本市户籍的每人每年康复服务补助标准不超过18000元(其中市级财政每人每年配套补助资金3000元),每月不超过1800元;居住证的每人每年康复服务补助标准不超过15000元,每月不超过1500元。
2、7-14岁残疾儿童,即截至申请康复救助当年度的1月1日止年龄未满15周岁,本市户籍的每人每年康复服务补助标准不超过8000元,每月不超过800元,由市级财政承担。。
3、0-14岁贫困残疾儿童,即截至申请康复救助当年度的1月1日止年龄未满15周岁,本市户籍的每人每年康复服务补助标准不超过21000元(其中市级财政每人每年配套补助资金3000元),每月不超过2100元;居住证的每人每年康复服务补助标准不超过18000元,每月不超过1800元。
4、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手术,按照省级规定给予补助。
5、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助按照市残联等3部门印发《福州市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实施办法(试行)》(榕残联〔2017〕77号,以下简称《辅具补贴办法》)规定执行。县(市)区人民政府可在《辅具补贴办法》的基础上增加补贴产品的种类和提高补贴标准,制订本地区的补贴目录。
今后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残疾儿童康复需求,由市残联会同市财政局等部门适时调整,逐步提高康复救助补助标准。
第七条 残疾儿童同一救助年度内原则上不得重复享受政府同类救助项目补助。
第八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可根据贫困残疾儿童的残疾类别、家庭经济状况等,制定相应补助标准,做好兜底保障工作。
第九条 康复救助补助仅用于康复服务、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手术、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的费用,不包括食宿、交通等非康复费用。
第四章 康复救助工作流程
第十条 康复救助补助按照“先申请、后康复、再报销”的原则,补助时间从申请当月起计算。
第十一条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应按以下流程办理:
(一)申请
1、康复服务及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助,由残疾儿童监护人向残疾儿童户籍所在地(居住证发放地)的县级残联组织提出申请,监护人也可委托他人、社会组织、社会救助经办机构等代为申请。申请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需填写《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申请审批表》,并提供以下相关材料:
(1)残疾儿童户口簿或居住证、监护人身份证的原件及复印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有残疾评定定点医院或三级医院出具的专业医师诊断具有康复服务适应指征的诊断证明。
(2)代为申请的须提供委托书等证明材料。
2、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手术救助的申请,按照省残联等3部门印发的《福建省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项目实施方案》(闽残联康复〔2016〕166号)执行。
3、申领本市康复救助补助的残疾儿童,原则上应在市内的康复机构进行康复。本市户籍残疾儿童需要到市外康复机构进行康复的,应向户籍所在地县级残联组织提出书面申请,并在报销时提供机构所在地县级以上残联组织出具的该机构为当地康复机构的证明。
(二)审核
1、县级残联组织接到申请后3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并将审核结论通知监护人,审核未通过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监护人对未通过审核理由有异议的,可向上一级残联组织提出申诉,市残联接到申诉后3个工作日内做出答复。
2、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的救助申请,以及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的救助申请,由县级残联组织与民政部门进行相关信息比对后作出决定。
(三)康复
1、经审核符合救助条件的,由残疾儿童监护人自主选择经有关监管部门认定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机构康复或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
2、康复机构须与残疾儿童监护人或其代理人签定服务协议。
3、贫困残疾儿童可由户籍所在地(居住证发放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安排到定点康复机构进行康复,结算办法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定点康复机构由县级残联组织会同卫生健康、教育、民政等部门按照依法公开择优原则选择确定。
(四)结算
1、康复救助补助凭发票报销。其中,在医疗机构康复训练的,当月康复费用扣除医保、医疗救助结算部分后,个人承担部分未超过补助标准的,按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补助;当月实际承担额超过补助标准的,按补助标准进行补助。
2、监护人到户籍所在地(居住证发放地)的县级残联组织报销康复救助费用,提供以下相关材料:
(1)康复协议或入院(学)证明、阶段性总结(出院小结)、辅具适配验配单等。
(2)康复机构开具的税务或财政部门认可的票据原件,在医保单位接受康复服务的可提供经医保部门盖章的票据复印件。
3、补助款由县级残联组织审核后划入监护人提供的银行账户。
4、每年9月底前,各县(市)区残联应向市残联报送年度本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相关数据和情况报告等。
第五章 康复机构认定及管理
第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是指国家、社会或个人举办的,依法登记、符合条件并经有关监管部门认定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机构,主要包括残疾人康复机构、医疗康复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儿童福利机构以及非营利性的助残社会组织等。康复机构可向辖区县级残联提供相关资质材料及联系方式,自愿申请成为福州市残疾儿童康复机构。
康复机构管理按照民政部等4部门印发的《关于印发残疾人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民发〔2018〕31号)规定执行。享受政府补贴的公建民营康复机构及公益性康复机构按照成本补偿或部分补偿原则,确定收费标准,不得乱收费。
特殊教育机构管理按照《残疾人教育条例》《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规定,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服务。
康复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应当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由卫生健康部门履行指导、监督和管理职责。
第十三条 行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能和康复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主要内容,对康复服务机构进行政策和业务指导,履行相关监管责任。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对营利性康复服务机构做好指导、监督、管理。
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
残联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或者接受政府委托,对残疾人服务机构进行监督并做好所属康复机构的指导、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教育、民政、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要商残联组织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管理相关政策,共同做好康复机构监督管理。残联组织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定点康复机构准入、退出等监管,建立定期检查、综合评估机制,指导定点康复机构规范内部管理、改善服务质量、加强风险防控,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和安全责任事故,确保残疾儿童人身安全。
第十五条 残联组织和教育、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要履职尽责、协作配合,加强工作衔接和信息共享,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实现“最多跑一次”“一站式结算”,切实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第十六条 残联组织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覆盖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和救助对象家庭的诚信评价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做好公共信用信息记录和归集。同时,要积极推进残疾人康复机构标准规范化建设,提高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质量水平。
第十七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纳入政府预算,同时,健全多渠道筹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捐赠。
第十八条 残联组织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发放工资实施管理,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发生挤占、挪用、套取等违法违规现象。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九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可参照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市残联会同市有关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如之前执行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